当前位置:首页>美文集萃>美文集萃
 
美丽榆林亮点纷呈   塞上经济蓬勃发展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人气: | 时间:2015/8/25 10:36:57
 
  

    美丽榆林亮点纷呈   塞上经济蓬勃发展

 

                  榆林市委政研室 马飞

   

      

      榆林是我的故土,是我成长的摇篮,陕北革命的策源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红色旅游的目的地。

      在工作之余,对榆林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怀着对美丽榆林和塞上经济的发展势态的关注,以其拙笔记述如下:

       榆林全市辖1区11县,176个乡镇,537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66万人。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对三农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5万亩,粮食总产158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村居民收入9730元,增长12%。

          一、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建设粮油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5类11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19.4万亩,推广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7.3万亩,实现十二县区全覆盖,亩均增产275公斤,增产粮食13万吨。实施马铃薯良种统繁统供“一亩田”工程8.5万亩,实现了马铃薯种薯三年一换的目标。实施了27个部级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米脂县万亩、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了318.5公斤、410公斤,创造了旱地谷子万亩、千亩的全国高产纪录。建成大漠蔬菜基地57.7万亩,产量195.8万吨,产值35.1亿元,其中西甜瓜19万亩,设施蔬菜12.4万亩。建成油料生产基地60万亩,产量7万吨。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全市羊子、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23万只、249万头、1077万只,奶牛存栏2.8万头,分别较上年增长3.9%、5.7%、2%、0.3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8.5、5.4和10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3亿元,较上年增长0.76%。全市农村住户人均牧业现金收入2200余元,占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2%。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全市各级龙头企业总数达312家,其中种植业32家,养殖业87家,加工企业193家。固定资产总值达37.5亿元,年销售收入28亿元,出口创汇1443万美元。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申报市级园区27个。全市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种植类105个,养殖类36个,综合类47个。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96.1万亩,建成面积66.9万亩,规划总投资158.6亿元,完成投资50.7亿元。2014年实现总产值23.9亿元,辐射带动农民23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23个,全市累计总数达到5746个,其中从事种植业2212个,畜牧业2063个,服务业403个,林业276个,渔业46个,其他7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9.4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8.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0.1万户。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认定家庭农场778个,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0个,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0个。全市已形成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7294个,其中100亩以上的有9955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0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9%。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2.2亿元,新修基本农田8.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4万亩,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86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5.7平方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88处,解决农村人饮32.87万人,完成水产品产量8310吨。 造林100.8万亩,实施沿线绿化里程200余公里,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共栽植高大乔木254万多株,绿化面积3.9万多亩,完成人工造林51.4万亩,封沙育林24.8万亩。新建红枣基地3.05万亩,改造低产枣园15万亩,新建两杏基地3.2万亩,实施山杏嫁接改良2.6万亩。改建县乡公路310公里,完成通村油(水泥)路建设近1500公里。

           4、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两个80%”指标,全年民生投入346亿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城乡学校联盟发展平台,构建城乡、校际共同发展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困地区高中建设等项目128个,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惠农补贴落实到位。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投放8542.87万元,扶持贫困户2010户;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省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370万元,扶持6726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零收费,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等政策,落实补助资金2.1亿元,惠及全市学前一年至高中阶段56万名学生幼儿;全年落实种养殖各类良种补贴资金共计4696.32万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1820人,补助1916.3462万元;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数额达14879万元,惠及贷款青年2017人;全年累计给16095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供养资金4821.4万元;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5.61万人,参保率达到96%;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人数达12.22万人;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亿元实现了全年11.76万人贫困人口脱贫。新农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93.6万人,参合率98.9%,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415元提高到480元,个人最高报付限额达25万元,全面实施了新农合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和基层医疗机构“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农民文化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为100%,定边县图书馆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神木县文化馆艺苑惠民文化服务入选陕西省免费开放示范服务项目;开展了村级文化器材配送,每村配送价值2万元的活动器材,共为全市326个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目前建成农家书屋5491家,“数字农家书屋”125家,开展数据业务农网项目,发展农村宽带业务,截止目前广电网络农村用户近10000户,在线用户7000多户,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实施乡镇、农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0个。

              5、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对全市54个乡镇、1268个行政村的3216名村干部进行了任职和离任审计,审计总额达到5.26亿元。在“十乡百村”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市推进工作,全市流转土地面积预计达到192万亩以上,年流转面积和总面积,均居全省第一。调整镇村布局。将现有的17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按照计划撤并乡镇14个,乡改镇13个,驻地镇改街道办事处8个。现有的5415个村, 计划撤并数量2348个村,撤并比例43.3%,村的数量控制在3000个左右。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明晰乡镇政府职责,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精简完善乡镇机构设置,设“五办三站”,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在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立一级财政体制。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了县设监督台、部门挂告知栏、镇办公开报、村建明白卡工作体系。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都创办了《村务公开报》。“两厅一中心一站”工作机制健全。“两厅一中心一站”工作机制已实现100%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并实行信息化管理,推动社区综治维稳中心(室)和警务室的建设,服务基层群众。建立“三官一律”服务体系。全市累计建立“三官一律”、“一村一干警”工作室4791个,实现了全市社区(村)全覆盖,派驻法官662人,派驻检察官389人,派驻警官2489人,派驻律师147人,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榆阳区落户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切实解决当前户口迁移、登记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农业农村工作中呈现出的主要亮点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生产管理步入新常态。府谷依托高庄则农业园区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集中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多部门力量,项目入住、技术入住、资金入住,探索靠农业科技增收的新路径。一年来,投入资金1580万元,推广农业新技术8项、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80个,实施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项目28项。建成了有机肥加工、工厂化育苗等现代农业生产设施,高庄则农业园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140万元。子洲今年建成核心示范田8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良种良法推广率占到总播面积的65.8%,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为探索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和积累了经验。农垦系统基本建成了以鱼河农场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牛家梁农场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马合农场以万头猪场为龙头的种养加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石马坬农场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新桥农场以场企联合共建和市场牵动模式的设施果蔬和花卉苗木示范园区。其中鱼河农场金沙湾市级园区通过引进新技术,建成阴阳大棚64座,引进棚栽新品种,试验推广蓝莓、葡萄、桃杏等十几个高产优质水果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价值。

          2、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创新。横山2014年土地流转在全县铺开,大户种植水稻每亩奖补100元连补三年,种植其它作物每亩奖补50元连补三年。流出农户流转合同期内每年每亩奖补20元。流转村组织协调流转50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奖励20元。流转乡镇组织协调流转100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奖励10元。因自然灾害水稻绝收每亩补助300-500元。信贷、农机、涉农项目倾斜大户。涌现出规模不等的种粮大户26家,其中外省种粮大户2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24份,流转期限5-10年,流转价格120-200元(40-70斤)大米/年亩。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土地流转卡册台账三级管理机制。规范性流转6.4万亩,加上农民之间转包、互换、托管、入股的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其中无定河沿岸流转撂荒稻田3.9万亩,已恢复种植水稻3万亩。按照奖补政策,2014年奖补35481.5亩,兑付奖补资金281万元。府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为38831亩(其中转包34863亩,转让1164亩,出租1547亩,股份合作102亩,其他形式1155亩),涉及农户5405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3669份,签订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28740亩。

     3、山地苹果核桃产业快速发展。山地苹果已成为南部县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在第七届中国·陕西国际苹果博览会暨2014年中国苹果年会上,我市夺得5项大奖,其中果王大赛2项、名优苹果评比2项,并获组织奖。在南部黄土丘陵区绥德、米脂、子洲等县发展核桃经济林5.5万亩,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子洲坚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采取花户栽植和大户承包相结合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栽植核桃3.6万亩,新栽山地苹果面积23250亩,改造低产果园3000亩,推广苹果套袋320万个。全县苹果面积达到12万亩,当年采摘面积8.6万亩,总产苹果10.32万吨。米脂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大户带动”的经营模式,通过流转整合土地,完成投资989万元,新建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54万亩,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3.5亩,总产达到8.3万吨。

      4、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民幸福指数。榆阳启动实施“三个美丽”工程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176个,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美丽农居示范户51户,兑现奖补资金90.2万元。吴堡按照“一建二提三管理”的理念,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积极开展了枣塔等5个“八位一体”型(集雨场、集雨窖、菜园、沼气、圈舍、厕所、太阳能、洗澡间)新建示范村建设,着力抓了深砭焉等8个已建示范村的巩固提升与辛舍窠、杨家畔2个推进村建设。5个新建村、8个巩固村和2个推进村总投资3600万元(其中约需县财政投资500多万元),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府谷今年确定了20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实施项目58个,投入建设资金9600万元;矿区移民迁建新村5个,投入资金6500万元;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1个,投入资金1200万元;扶贫移民搬迁5个村600户1985人,开工房建382套、完工203套,完成投资1300万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部门联动、整合资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完成了32个自然村   的村貌整治,整治农户870户,财政补贴500万元。

      5、农村养老事业创新发展。榆阳新建农村幸福院10所,新增床位100多张,服务老年人300多人。新建村级老年协会13家,建立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3个,全区规范化老年协会(活动室)总数达到54个。在农村邻里互助养老基础上,积极探索南部山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在清泉镇建立了“镇—村—托付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启动实施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110户、153名孤寡老人、残疾智障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日常探访和家政服务。绥德农村幸福院解决了留守老年人吃饭难、无活动的问题。每日伙食标准10元,老年人自付5元,也可将自产或子女孝敬的主副食交院按市场价折合冲销个人伙食费。办灶经费除老人自付外,采取政府补一点,村上拿一点,企业帮一点的办法解决,保证可持续发展。

       6、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基本建成了市级、县区、乡镇三级监管平台和数据采集点,主要包括生产企业管理、农资店管理、批发市场管理、检测管理、信用管理、统计分析、信息管理、设备管理和系统管理九大监管版块,实现了备案、预警、标识和查验管理等功能,已有215家企业主动申请加入追溯系统,56家企业已开始正常运行追溯系统;详细记录了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档案信息,产品销售前将产品农残检测结果上传至平台后,方可打印“二维追溯码标识”和“食用农产品产地检验合格证明”,从而实现基地资料管理、投入品管理、产品管理、生产档案管理和监测管理的五大功能;查询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二维码查询、网站在线查询、触屏设备、手机短信和12316语音查询等多种渠道实现查询服务,平台既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生产信息,方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查询,投诉问题农产品,也为优秀企业提供了品牌宣传、咨询与促销的空间。

         7、农业保险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2014年,市级财政共投入3个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72.5万元,因灾获得保险直接赔款780万元,因此使财政补贴的效应放大了9.2倍,受益农户10000多户。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奶牛险、玉米保险、马铃薯保险、红枣保险、森林险等6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试点工作,涉及全市12个县、区,全市参保农户20万户次,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12.65亿元的风险保障。全市共承保能繁母猪11.52万头,支付赔款392.5万元;新增奶牛保险0.81万头,支付赔款111.1万元;承保玉米保险50.37万亩,支付赔款 945.65万元;承保马铃薯保险19.39万亩,支付赔款331.9万元;承保红枣保险3.42万亩,支付赔款510万元; 新增森林(公益林)保险400万亩,赔款15万元。 全年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23104份,责任书签订率为90%以上,办理互助保险4043份,安全互助参保率为14.2%。

          三、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受历史和客观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南北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小、密度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发展滞后,同时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城镇建设管理职责不清晰,“脏、乱、差”问题较突出。城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尤其是特色产业不明显,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差。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只占总数的5%左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不到20%,体制性障碍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交易方式落后。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露天市场,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备,仓储、制冷等基本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是农产品流通,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他们经营规模不大,数量众多,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较低,而且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也比较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四是项目资金整合难。现有的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使用,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特别是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有一定的管理风险。五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转移,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就业,成为新的准市民(农民工);一部分农民农闲时打工、农忙时务农,转变为兼业化农民;一部分农民从事农资、农机和经纪人服务,转变为农业生产服务者;一部分农民坚持留在农村,按照家庭经营模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社员。很多村子成了“空心村”、“老人村”,留下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

              四、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业,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向家庭农牧场的规模经营转变,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由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农业转变,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

         二要提升农业发展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京津风沙源二期、新一期国家水土保持治理等工程,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大农机具普及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开展有机无机、复混、缓释等新型肥料肥效试验,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重点要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负总责、农业部门作指导、县乡两级是主体、工作重点在村组”的工作职责,建立领导包抓机制,督导各县区年内完成确权登记工作。推广神木县土地细碎化整理模式,榆阳区土地入股经营流转模式。重点加快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转,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农业的新机制。加快市、县、乡“三资”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出台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细则。制定村干部离任审计办法,规范村干部任职离任审计工作,加大村干部违纪违法查处力度。

         四要加大城乡统筹步伐。加大县域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力度,完善城镇产业体系规划,依托工业集中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要抓好示范镇建设,扎实推进“双十二”试点工程,全面完成三年建设任务。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好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支持农村金融创新。探索设立扶贫风险补偿和担保基金制度,搞好片区开发金融扶贫模式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五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启动实施“榆林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围绕“城市增绿、市民添福、山区造林、农民增收”思路,深入持久地实施“榆林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要突出抓好绿色长廊、“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九大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城区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社区绿化、庭院绿化等工作,督促资源开采企业履行绿化责任,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让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要更加注重林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强化封山禁牧工作,严防森林火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于我们 | 问题咨询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 2007- 当代检察文学研究会·榆林采编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榆林镇北台网络    总浏览量:人次
网站建设:客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