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事单位>理事单位
 
关于榆林市元大滩战役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可行性报告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人气: | 时间:2013/12/8 1:52:14
 
  

关于榆林市元大滩战役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可行性报告

         一 概述

                          元大滩村,位于榆阳区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是榆阳区巴拉素镇的最大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人口480户1776人,下辖6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小组。

这里土地宽阔而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而清醇,杨柳、松柏、柳梢、柠条等绿化率达81%,因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里环境区位优势、交通便捷、文化底蕴丰厚、古迹林立、名俗风情淳朴,加之有元大滩战役遗址增添光环,当地群众生活富裕,村民相处和谐,勤劳朴实,筹建红色文化风采开发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和谐有序的潜在底蕴。

                          九六年全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配套,实现了人均3亩水地。二00九年,全村人均口粮1100公斤,纯收入5300元。二00九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标兵村。

                             1,自然条件

                           元大滩村地处榆阳区城区西25公里,距巴拉素镇东南10公里,东于芹河乡张滩村相接,西邻红石桥乡左界村,北靠小纪汗乡奔滩村,南望横山波罗镇,素有“五乡闻鸡鸣”的说法。全村总占地34.5平方公里,沙环滩绕,呈圆形状故名元大滩。

                           元大滩属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盐碱性土地,地下湿,形成以白泥、黑土为主体的典型风沙草滩区,属半干旱天陆性气候,光照好,日温差大,无霜期180天左右。植被主要为杨柳树、柳梢、沙嵩等科本植物。土地平坦宽阔,可待开发潜在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农牧业生产和生态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

                             2,生产生活状况

                            (1)、该村共有村民408户1776人,劳力869人,分别居住在18个自然村组,有耕地6150亩,人均3亩,由于榆乌线穿村而过,付鲍线交汇于付家坑,群众环沙绕滩居住,村组道路、田间道路沙石硬化68%,形成了“九纵十六横”的生产、生活、居住格局。

二00九年被市上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批推进村。

                             (2)该村世代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打工副业牧入的“三点式”收入特征。改革开放前,这一带群众受内蒙游牧生活影响,广种粮食、散养猪羊、打麻黄、挖甘草的生产活动,加之,村民文化素质低,自然生产条件落后,长期承受封闭式陈旧思想束缚。生产工具粗糙,粗耕粗种,粮食品种单一(玉米、小麦、洋芋、豆类杂粮等),科学种田技术后滞。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仅有的农副产品无法开发利用。增产不增收,致使群众生活难以改善。群众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扶贫救济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极为缓慢。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该村群众萌发了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发展什么、出路在那里的问题。

该村支部,带领村组干部和村上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探索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农业的收入方式,开创一条“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发挥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种养兼顾,走种养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致富之路,总结出“以中促养富民,产业开发引领,园区承载带动,板块推进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

                               (4)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以养羊大户高彩梅的白绒山羊养殖繁育基地、养猪大户邢世广的养殖模式为典范,全村掀起养羊、养猪热潮。

                                2012年全村生猪存栏24000头、出栏18000头,羊只存栏23000只,出栏8000只,养猪养羊两项收入760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4%。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的结构变化,2012年全村种植地膜玉米5000亩。人均粮食1100公斤,人均纯收入4560元,种养业的平衡发展、互相促进、使元大滩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养羊大村,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养羊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养羊为龙头,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规模、规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8年的4580元,跨越为2012年的人均9300元增长26.5%。

                                 二 历史文化与沿革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秦朝这里就设立上郡,唐宋之前,这里是茂盛的森林,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距榆林城区西北的元大滩置身于塞上毛乌素之腹地,秦长城墙依稀可现,明长城墩头凸显,穿村而过,榆靖高速公路平行于此。距统万城姊妹城——白城台旧址9公里,大夏城——古城界6公里。滩西由榆阳区林业局的生态示范基地近2.5万亩(俗称李工梁、南围世界级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文物古庙仅滩内就有4处。清光绪3年(1878年)所建西大滩黑龙王庙,南张家湾龙王庙,东邢家峁龙王庙,北郭家滨龙王庙,依次相连,构成“金”字状排列。4处庙宇轩昂,香火日盛,游人不绝,塑像栩栩如生,组成一条亮丽风景线。每年春节龙灯社火,六七月间择日唱戏。庙会文化,物资交流更是十分活跃。

                                该村自古文人、状元、举人、教授、作家、文人层出不穷,清末民初时,山西高先生就此办学,解放后文化活动更是活跃非常。元大滩学校,原身付家坑小学,文革期间曾设立初中,最高峰期融入周边两县诸乡村学生600多人,现撤点并校后仍有初小两所,幼儿园一所。教职工14名,学生250多人,村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累计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80多名。群众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5%。60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28%。通过多年农技校、专家讲授、学习班培训等,94%的农民都掌握了一至三门不等的农村科技适用技术。成为本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全村群众的市场观念、科技、法制、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素有文化之村,文明之乡的元大滩村。一九九六年全村实现了无电村,告别了“柳把庵”住处。近二十五年,村内没有一例刑事案件发生。2003年实现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型合作,人畜防疫进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有市级文明户145户,占村总户数的23%,五好家庭51户,占总户数12%,文明村组2个。春节文艺宣传队1个,村组群众体育健身广场2处,计2400多平方米,2009年被区上评为文明村。

                               三 红色文化资源的采风与开发建设的可行依据性

                                   1、元大滩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神秘的沙丘有的浑圆,有的形如新月这一景观,是公园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2、一九四七年十一月间的解放榆林围城打援战中,截留马鸿奎部队援榆一战役以及可歌可泣的历史真实记录故事,战役旧址的神奇传说,当年参战人员的亲身经历都给红色文化的采风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亲眼观战乡亲们的叙说,是提升元大滩村名气,打造品牌的着力点,更是增加旅游资源的一大潜力所在。

                                   3、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采风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4、村内的人文历史遗迹、庙会文化、黄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交融于一炉。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秧歌、剪纸、唢呐、雕刻等民俗风情,加上历史上中原与少数民族频繁交战的断瓦残垣,折戈废刀战役中留下的残骸钢炮弹筒偶在农民耕作、放牧中触手可见。

                                   5、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为红色文化采风中心建设提供了助推力,这里的信天游、草原牧歌、热气腾腾的酥油奶茶、炒米、大碗米酒、气氛热烈的酒曲民歌,无不显示当地农民的粗狂豪爽和纯朴浓厚的名族风情。

                                    6、随着“两基地,一中心”建设,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链建设深加工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备为红色文化开发中小提高了无际的伸展空间和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

                                     7、观念新、思路清、工作实,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为红色文化采风中心的建设提高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8、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使原有分散的小农经营统一为行业联盟,为提升“一村一品”现代特色农业,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硬的经济后盾。

                                     总之,元大滩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大漠风光,沙海绿洲这一特色,也有人类向改造自然、改善自然条件、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良性互动的典范。而且有着光辉照千秋的著名元大滩战役,更有淳朴善良、憨厚忠实的农民群众,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和民歌、民俗、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为红色文化的采风开发提供了必具条件,元大滩是一个天然的红色文化采风宝库。

                                 四 分析榆林市元大滩战役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可行性

                 元大滩村经济圈尽管依然非常薄弱,但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以及前景令世人关注。

                           (1)、政府引领是关键要素,农民的自发性开发经营是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追溯该村发展的历史变迁,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和近几年惊人的发展速度的实践证明,发展每一项产业,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引领,没有农民的致富欲望,自发性经营的创业意识,任何产业的发展缺乏原动力。

                               ( 2 )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是关键

                                     元大滩与周围诸乡村不同的特色就在于元大滩战役这一历史光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依托科技进步闯出一条“走产业化特色之路”,用“一村一品”的开发品牌,富了群众,提升了村的知名度。

                                ( 3) 党的富民政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政府的总体部署,政策的扶持,决策思路是每一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该村走专业化联盟之路,保护了群众的利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4)合理的组织机构,为产业发展、成长、壮大保驾护航

                                      村级两委会管理社会事务,协会合作组织管理产业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符合广大产业户、专业户的要求。元大滩村红色文化采风发展中心领导小组既是建设的组织领导核心,又是建设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

                         五. 红色文化研究的开发指导思想、创建原则、建设内容意义

                     1、红色文化研究采风基地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贯彻统一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①、是继承革命光荣传统,记载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纪念党的历史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②、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需要。用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传统教育,爱国教育的需要。

                          ③、是保护文物的、保护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

                          ④、是促进、活跃地方经济,服务榆林跨越发展的需要。

                          ⑤、是建设书香榆林、实现特色文化大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⑥、榆林是元大滩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建立是符合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⑦、是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⑧、促进健康,陶冶情操,强化环境教育,实现旅游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需要。更是与沙漠公园开发的有机结合。

                     2, 建设的政策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园管理法》

                        ⑤、《陕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⑥、《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⑦、《巴拉素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

                         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农村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⑨、发(2010)13号文件第四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3、规划建设原则

                         ①、生态经济、人文景观、资源赋存原则。

                         ②、历史、地里背景、科学适用、可持续发展原则。

                         ③、统一规划资源特色、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原则

                         ④、市场导向、适当超前原则。

                         ⑤、因地制宜、生态经济协调利用原则。

                    4、建设开发内容

                         ①、历史红色文化展室

                         ②、庙会文化、古文物展室

                         ③、种养业小区规模、规范、集业化建设

                         ④、“书香”村镇“农家书屋”

                         ⑤、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⑥、农家乐、休闲度假村

                         ⑦、群众性体育健身广场

                         ⑧、元大滩战役无名英烈碑建设

                    5、建设的意义

                此项目建设有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添我镇爱国教育基地的空白,给人民提供一个舒适、宁静的休闲娱乐场所,由此可以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民增收,拓宽劳务经济渠道,增加空间,开辟了新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六  .投资估算及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评估

                   1、本项目投资6000万元,资金来源自筹,土地占用,办公场所2000m2,(用于展室筹建2000m2,古迹文物搜集,资料购置,书屋柜台,电子观摩,办公、电力广场硬化等设备。工作人员工资等)。

                     2、社会效益

                       ①、本项目属公益事业性建设。

                       ②、直接解决10-20人的就业问题(自负盈亏)。

                       ③、带动周边旅游景点及交通文化,商贸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④、促进当地农副土特产品及各项产业项目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有序发展。

                     3,环境效益

                    红色文化采风基地的开发,是建立于文化、自然、生态体系之中。以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融合区域人文社会景观,加大商贸、物流、科技、卫生文化传播,助推城乡结合交融。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七 .可行性研究结论

                          红色文化研究采风基地建设开发的项目实施,一是促进当地乡村文化与传统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二是促进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为国际沙漠森林公园旅游事业增加内容,提高品味,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生态经济效益按前论述。开发此项目是可行的。

                          在投资方面,依据政策规定,投资环境的发展方向,按以“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经营权归投资者所有,允许以让经营权形式收回投资成本。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均属当地政府服务管理。

 

榆林市元大滩战役红色文化研究会筹建处

 
关于我们 | 问题咨询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 2007- 当代检察文学研究会·榆林采编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榆林镇北台网络    总浏览量:人次
网站建设:客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