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学》>人物春秋
 
托科技之梦  创产业庄园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人气: | 时间:2013/11/6 22:01:57
 
  

托科技之梦  创产业庄园

-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海流滩妇女主任郝芳芳

乔世枝

         在毛乌素沙漠,长城脚下,榆溪河畔,一颗闪烁夺目的“明星”冉冉升起,它就是居全市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之首村——海流滩村。

       该村距榆林城北15公里,占地面积近40平方公里,有农户400余家,全村1620多人都分享着,产业结构调整后、集约化市场经营所带来的喜悦,更分享着人们托科学种田所带来的生活之梦,人民安居乐业,真可谓身居世外桃源。
       全村人在“生产基地+专业协会”的运作模式中,无不想起勤政务实,忠厚淳朴的妇女主任郝芳芳…… 
         她刚过而立之年,可她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坚实厚敦的人格魅力,显露出塞北人特有的纯朴与善良。
        郝芳芳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靠着自己多年的奋发努力和对山乡的爱恋,学会了多种实用技术,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为家乡建成塞北新庄园中做出了贡献。在她的带领下,海流滩村经过10个春秋的风雨创业,超常规发现,全村仅妇女种养殖业经济收入达2000多万元。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种植业居全区之首。她多次被市、区、镇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村妇女主任”,科技致富的“女强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他开创的“大棚菜”品牌就像一只“金凤凰”飞向全区知名的繁华都市,不断开创新的业绩、新的局面、新的辉煌,这就是金鸡滩镇海流滩村妇女主任郝芳芳同志“托科技之梦,建塞北庄园”的真实写照……

       家境贫穷,坚定了她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念。郝芳芳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受过饥饿与寒冷,饱尝过打工人的辛酸滋味,时断时续的完成了高中学业,由于父母体弱多病,使她不得不放弃了再读书的机会。她嫁给金鸡滩镇海流滩村成家后,面对婆家家大人多,生活拮据,丈夫体弱多病,家里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现实,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失望,在痛苦中徘徊……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她试探着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她家承包地15亩,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作,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孩子们长大了,不仅穿衣吃饭、花钱而且上学读书也需要花钱,这不仅是她一家的问题,也是全村群众的头疼事。一九九三年春,镇妇联发出通知,要求全镇妇女发展养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她得知信息后欣喜若狂,搜集科技养猪资料和信息,她把家里15亩耕地调整农经比重,种了13亩玉米,东跑西奔找亲戚、朋友贷款养猪,她承担着来自社会上各种压力,顶着冷嘲热讽,更艰难的是善良的乡亲们是穷光蛋无力支持。镇妇联得知她有这样的宏伟设想和坚定的脱贫致富信心后,一则宣传她的精神,一则组织资金,在组织的帮助下给她申请贷款5000元,总算如愿以偿的实现了她的第一步。她把握时机买了30头猪仔,开始发展养猪事业,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猪加工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终她种13亩玉米、产粮23000多斤,仅喂猪种蔬菜两项收入可观,她惊讶啦!全村的妇女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仅养殖一项收入近1.2万元。

       发展养猪事业是郝芳芳新的起步,她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丝不苟地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虚心听取技术人员的指点,不断改进管理。第二年她又贷款2万元,扩大投入资金,买了2头母猪,采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经过两年的辛苦饲养,使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生猪存栏80头。

        1992年建日光温室养猪棚2个,生猪50头存栏增加到100头猪,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闪光点,也是她摆脱穷困的结束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她的带领下,全村502名妇女掀起了养猪事业的高潮。截至目前,全村共计日光温棚148棚,养猪8000多头。她其貌不扬,可是成了村里的“红人人”。她白天劳作田地,管理100多头猪,晚上还要给妇女们提供信息,讲解扶贫项目,忙的真是不可开交,有几次她实在太累了,累的晕过去。她富了,但是,不忘家乡人的贫穷,她下决心,要让家乡的人都富起来,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热都挡不住她......

       九九年郝芳芳组织妇代会成员,逐家逐户搞调查,摸情况,了解掌握如何启动全村“三八”绿色工程,田间炕头谈发展。一天,她走到六组刘志祥家,看见面黄肌瘦虚汗直冒的刘志祥卧床不起,盘问情况后,急忙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100元,送到刘志祥老婆手里,派人赶紧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避免刘志祥胃穿孔的误诊治疗,使之幸免于难。

        四月十八日,她在二组地膜玉米示范田边看见一个7岁的小女孩,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拉住那小女孩问:“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在这玩耍?”那个怪可怜的小女孩边哭边说:“爸爸,妈妈说我们是双女户,念不念书没用场,不让我上学。”顿时一贯坚强的郝芳芳不禁潸然泪下。

       农村双女户的矛盾思想,后顾之忧还是这么严重?生育观念的改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应该保护……

        在近半个月的走家串户,使她在原来了解全村妇女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感悟。她将了解到的新世纪之下,全村妇女的思想动态与调查报告,送与镇妇联,得到了镇妇联主任--何莉及有关领导的认可于肯定,再次基础上理出:海流滩村妇代会在发展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工作战略是:“立足养殖事业,扩大温室种植,树立科技理念,发挥半边天作用”的工作方针。

        为家乡人的富裕而奔波……从1992年至1998年全村400多户中,妇女饲养日光温室养猪200户,全村妇女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她多次被省、市、区、镇评为“优秀妇女主任”、“双学双比”女能人、“科技致富的女强人”等荣誉称号。该村也成为风沙草滩区第一富裕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她为塞北小康村庄园奏响了一曲建设新歌!

        郝芳芳已是人到中年,但是,寻找她走过的足迹和她创办的事业,是一条光明大道、一项伟大的事业。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以善为本,民间欢”的做人道理,并且常给她教医学理论和简单的临床医学技术,1982年她担任村里保健员,91年她担任村妇女主任和村计划生育信息员。9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82年至今,被人民群众选为镇人民代表、出席镇党代会代表,她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她的事业心、责任心,她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真不愧为女强人,不愧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型女性。

        海流滩二组,康栓柱一家,两位老人年迈多病,儿子聋哑,仅有的四间房子透风漏雨,外债累累,使之失去生活的信心。郝芳芳主任知道后,带领三组十多名妇女,到家看望,捐献衣服数件,本来并不富裕的她不顾眼前孩子没有报名费的情况下,给康拴注儿子拿出现金300元,鼓励他家骇子好好学习,并动员全村妇女给康栓柱捐献木料,砖等,帮助康栓柱盖起来楼板窑四孔,并建蔬菜大棚一个,激动的康栓柱一家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郝主任是咱知心人”。

        2000年秋天,海流滩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和冰雹袭击,河堤决口100多米,百十余亩良田将被吞没,河堤300方土必须在两日内填起,可该村6组村民大部分都弃农经商搞外运,要叫群众放弃每天几十元的收入搞抗洪救灾,实在太难。郝主任安置灾民,组织生产自救,不顾自己从小就有腿疼病,还发着高烧,一边脱掉脚上的鞋子,挽起裤腿率先跳下河堤,行动胜于说教,干部群众一起上,连70多岁的党员高世堂、刘志珍也蹒跚而来,积极参战。

        2001年3月,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搞温室蔬菜大棚种植,郝芳芳同志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她自己率先建温室蔬菜大棚7座,年平均收入3.5万多元,为了带动全村广大妇女积极投入到火热的温室大棚建设行列。她亲自到户做宣传、讲技术,取得了妇女们的信赖和支持。

        在她的带领下,全村有人口1638人,其中妇女占802人,均参加了温室大棚蔬菜大棚的种植。目前,全村建蔬菜大棚300棚,正在运营的每棚年收入16000多元。

        2009年海流滩全村人均占有粮2500斤,人均收入8560元。郝芳芳同志依靠科技致富,简称塞北小康新庄园的模式。在她种植的7棚蔬菜大棚里,采用“四位一体”新模式(在温室棚里设计了厕所、猪圈、沼气、菜棚)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新的举措,新的开拓,新的创新,在她的实践探索已经证明了最好的实用效果。郝芳芳家种玉米5亩,人均收入5000元,种蔬菜大棚7棚,平均每棚纯收入16000元,养殖业年平均纯收入1.5万元,累计算计,年平均纯收入在7.3万元左右。该村其它妇女至少每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的户占全村的20%以上。仅大棚蔬菜、养殖两项,全村平均户均年收入3万元。海流滩村在郝芳芳同志的引领下,“四位一体”的庄园模式建设蔚然成风,温室大棚蔬菜将给该村带来新的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园区化推进,以此带来一场新的绿色的革命。

        郝芳芳同志少言语,性格内向,留着许多中年妇女都喜欢的那种短发,一套普通的暗灰色服装给本来坚实厚道的她增添了一种诚实和老练,初看起来,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百万的英雄,更不是文学作品中那些手到病除、马到成功的改革家,可她在这些年里,脚踏实地的工作,带领群众开拓创新,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她的言谈举止没有声响共鸣,可她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科技之梦,为建设塞北新庄园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召唤了她人生的光华。

        她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不图安逸、乐于奉献山乡、建设家乡的精神,为当地妇女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本网站编辑)

 
关于我们 | 问题咨询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 2007- 当代检察文学研究会·榆林采编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榆林镇北台网络    总浏览量:人次
网站建设:客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