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热点新闻
 
榆阳区跃马新征程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人气: | 时间:2013/6/19 16:23:41
 
  

本刊记者乔世枝 从近日召开的榆阳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了解到,目前榆阳区人均GDP已突破45000元人民币,正在向1万美元大关冲刺。这标志着该区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时期。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新节点上,榆阳区确定未来五年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路径,统筹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幸福现代新榆阳。到“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13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0000元和15000元人民币。

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打造实力榆阳
      榆阳区委书记王成继介绍:“未来五年,榆阳区将着力构建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榆阳建设成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陕北现代特色农业辐射带动的功能区和晋陕蒙宁毗邻地区的中心商贸区。”
      2008年以来,榆阳区强力启动建设以麻黄梁工业园为代表的“六大”工业园,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开工建设汽车产业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千亿元,相继上马1000万吨小纪汗煤矿、50万吨煤焦油加氢、100万吨煤液化、5万台新能源专用车、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100多个重点工程。目前,“一区七园”内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协调发力,成为榆阳区产业集聚、项目集中、要素集约的经济发展主阵地。
      未来五年,榆阳将倾全区之力加快“一区七园”建设,力争到2015年,八大园区实现产值超千亿元,利税超百亿元,吸纳就业10万人。到2015年,实现全区人均GDP突破10万元,跨入中等发达地区行列,综合经济实力迈进全省市辖区前三强。
      同时,该区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风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制定传统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推进皮革、制药、纺织、白酒、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培育“羊老大”“七只羊”“老榆林”等产品成为中国名牌。
      强力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成为榆阳决策者的共识。根据南北地形特点,榆阳区北部滩区将进一步建设羊子、生猪、玉米、蔬菜生产基地,南部山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小杂粮、大扁杏等产业,城郊及川道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预计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增加值达到28亿元。建成30万亩玉米、20万亩马铃薯、20万亩优质小杂粮、10万亩设施蔬菜,“四个十万”高产基地,粮食总产量达到3亿公斤,羊子、生猪饲养量稳定在200万只和150万头,建成国家百万头生猪基地和陕北白绒山羊基地。
      榆阳区还将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15亿元,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9%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

构建文明生态的宜居家园,打造魅力榆阳
      大力实施公共服务延伸工程,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走上平坦的路,用上清洁的能源,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抓好镇川、牛家梁、芹河、小纪汗、金鸡滩等12个中心乡镇建设,引导各类要素向中心乡镇有序流动,扩大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升全区城镇化水平。投资8亿元,集中打造一批新农村重点示范村,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带动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体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三个亿元”绿化工程。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农业科技示范区、麻黄梁工业园、汽车产业园及榆麻路、榆乌路等路段集中绿化。启动占地2000亩的红山森林公园项目,保护利用好现有30年成熟樟子松树林,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全力打造城区最大的市民休闲绿地文化广场。
      深入推进“书香榆阳”建设,深化书香校园、书香机关、书香社区等十大载体创建,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国家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五年建成各级各类文明单位400多个,榆阳文明程度跨入全省前列。
   
构筑投资洼地、创业高地,打造活力榆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实现政务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类优惠政策。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65家,利税突破50亿元。
      立足“一区七园”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倾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确保今后五年全区新增高层次领军人才100人以上,新增各类急需专门人才1000人以上,为榆阳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现民富、民享、民安,打造幸福榆阳
      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建立居民收入与财政同步增长机制,让群众拥有可靠稳定的收入。加大财政惠农资金补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兴业,不断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五年内培训农民工6.1万人次,转移剩余劳动力30万人次。
      每年安排新增财力20%用于民生建设,着力打造可持续、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切实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五年投资48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50万平方米,再解决2.4万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

 
关于我们 | 问题咨询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 2007- 当代检察文学研究会·榆林采编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榆林镇北台网络    总浏览量:人次
网站建设:客齐齐